2014年5月27日,在徽派玉雕文化协会成立一周年之际,由安徽徽派玉雕文化协会主办,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协办的“玉华徽派”徽派玉雕文化协会第二届(2014)年会暨高端学术论坛在合肥举行。本次会议对安徽徽派玉雕文化协会一周年的工作成果予以汇报,全面地梳理了徽派玉雕历史与现状,进一步整合了徽派玉雕资源,再一次向全国推介徽派玉雕产业文化,推动了徽派玉雕行业的积极发展。

《徽派玉雕调研报告》发布——四大区系铸造徽派玉雕大旗
安徽玉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徽派玉雕是具有徽派雕刻技法与雕刻主题的玉雕风格的总称,属于全国四大玉雕流派之一。安徽玉雕产业具备巨大的创作群体与巨量的艺术作品、精湛的技艺水平并顽强的市场竞争意识。
秉承这一积极态势,安徽徽派玉雕文化协会在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省文化厅、民政厅的支持下以及全国徽派玉雕从业者、爱好者的拥护下,于2013年5月在合肥成立。协会成立后,汇聚了郭万龙、汪洋、万伟、曹国斌、王金忠等知名安徽籍玉雕大师,深入研究徽派玉雕文化的根源,传承徽派玉雕技艺,传播安徽徽派文化,为中国的玉雕艺术家搭建了一个更加透明、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流平台。
2014年3月,安徽徽派玉雕文化协会与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联合组成了徽派玉雕调查队,由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罗宏才带队,辗转跋涉上千里,走访数地,调研数个玉石市场、个体作坊,拜访当地名家大师、玉雕技师,浏览多个博物馆、档案馆,对徽派玉雕行业进行了专题调查。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徽派玉雕调研报告》正式发布,调查成果显示,时至今日徽派玉雕产业已具备良好的态势,活跃在各地的徽派玉雕从业人员至少有10万人,安徽本土已经形成蚌埠、桐城、天长、黄山四个区系。
珠城蚌埠已经拥有庞大的玉雕从业人员体系、广阔的平面空间以及结构完整的产业链条与仿古主题的产业模式,构成了蚌埠区系的显著特色。历史文化名城桐城的玉雕产业历经20余年的发展,目前从业人员多达2万人,已形成了以桐城经济开发区朝阳玉雕城为龙头的玉雕加工销售基地;它保持着仿古玉件的历史传统,又与时俱进,开创了融创作、展示、交流、教育、收藏于一体,规模宏大的玉雕产业园区。安徽境内最东端的古城天长拥有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玉雕生产的完整经验,目前,天长已经成为扬州玉器市场重要的后方加工基地。在黄山,由玉雕大师汪镜明倾注心力,构造了黄山系统的师承体系,包括汪震海、江华峰、李汉明在内的300多位汪系弟子竭力壮大徽派玉雕的力量。
走出安徽省域,在明清以来中国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经济实力最为强大的扬州、苏州以及上海地区,还碰撞生成了属于徽派玉雕体系的另外三个产业中心。目前,在全国各主要玉雕创作基地如上海、苏州、扬州,50%的玉雕匠人或玉雕大师皆为安徽籍人,安徽籍玉雕从业者足迹已经遍及半个全国。
玉华徽派 大势所趋—— 非遗申报工作进一步推进
徽派玉雕由凌家滩文化起源,又历经中国数千年人文、艺术、雕刻技艺的发展,在宋代形成徽派玉雕雏形。徽派玉雕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徽派刻画、刻书及篆刻的深刻影响,融汇百家玉雕之长,风格“玲珑、精细、自信、富足”,弘扬儒家“仁爱”美学思想,代表着安徽人一个时代的美学倾向。
据悉,安徽省玉雕协会已经申报徽派玉雕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申报工作正在进一步推进。下一步协会将继续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将申报非遗传承人评选。
安徽省玉雕协会会长王建军表示,协会将开展徽派玉雕大师、玉英奖的评选,积极培养安徽籍玉雕大师,明晰徽派玉雕风格。同时积极组织会员参加玉龙奖、天工奖评选,改变以往安徽籍玉雕大师单打独斗的局面。
另外,罗宏才教授关于徽派玉雕产业现状的调查报告以及诸位专家从雕刻、徽学、美学、考古等领域对徽派玉雕的研究结果也将在未来结集出版,全方位呈现立体各位专家学者对徽派玉雕的研究成果,深入挖掘徽派玉雕根源,为徽派玉雕文化奠定理论基础。
“徽风吹过,不绝如缕的皖韵,数千年来都以无私供养中国文化的主体血脉而感到自豪、荣耀。晨风晓月里,是江淮儿女,将它们的精神、品质,慷慨传递给连接江淮的江南原野,传递给广袤的中华大地……薛家岗与凌家滩,江淮之间的两处古文化遗址,出土过大量精美绝伦的玉雕,改写了中国的玉雕历史;翱翔的玉鹰,长鸣出涂山之会的无尽骄傲。拥抱这种骄傲,崛起于江淮大地的传统玉雕技艺,大步穿越漫长的历史隧道,开拓出优美的史线!”正如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罗宏才所言,徽派玉雕必将成长为中国玉雕艺术流派的重要流派,成为提升安徽省文化软实力的新鲜力量!